| 时间:
                2007/6/21 10:42:00  来源:31538号会员  浏览:1408次  评论:1条    | 我要写日记				 | 
             
           
          
          
            
                 | 
              
                 
     酒桌上,主人一阵寒暄,在座的啊,我们今后都是朋友啦!接着,站起来介绍,某某在某部门工作,今后你们遇到某问题可以找他,一个接一个。对于“朋友的用处”,就像探金矿,一点微弱的光芒也不肯放过。甚至说到水电工时,还有这样的说法,今后你们家水电坏了,可以找他。
   朋友在学校,孩子上学就方便了;朋友在医院,家人生病就方便了;朋友在派出所,是不是犯罪就方便了?
   恶俗!不能原谅的恶俗。也许我抱残守缺,理解狭隘。我觉得,朋友之间,彼此帮忙,并非不可以。这就像一个人流泪要用手帕,但你不能为了将来的某一场大哭,专门去买一块手帕。朋友的帮忙是随机性的,并非蓄谋已久,并非怀有初衷。
   记得培根的一段话:友谊的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倾诉,是心灵最深处的需要,找一个愿意分担和倾听的人,这个人就被称作“朋友”。他让你的快乐增值,逼着你的忧伤去逃亡。
   人这一生,确实需要几个非功利性朋友,来愉悦身心,延年益寿。所谓“非功利性朋友”,简单的定义是——别无图谋,唯心灵相契。这种友谊的性质,感性一点说,就是不拿友谊做绳索,去套别人脖子,供自己驾驭。
   世俗的友谊瞬间生生死死。“一次性的使用”,促其早殇。帮忙是否尽心,是否尽力,往往在彼此的猜疑中;更有不成功的结果,种下怨怼的种子。因为,相对于“非功利性朋友”而言,“功利性朋友”的作用在于“用”,倘若“无用”,或者“不被用”,当即化神奇为腐朽。
   不久前,一位儿时朋友打来电话,一直跟我谈餐巾纸和垃圾袋。我说,我对此两项都无研究。他说不是让你去研究,是让你去推销。几十年未联系,就不能说点别的?我岔开话题。但他对一切了无兴趣,绕来绕去,终归两大主题。只好实言相告,他大失所望。沉默了一会儿,最后彻底摊牌:“那你到底能干什么?”一句沉痛地追问,直逼“朋友的用处”。
   放下电话,我真的很难过。回忆过去,我常常想起他,想起那遥远的纯真。现在,一个短短的电话,我们的友谊像昙花一样凋谢。
               | 
             
           
          
          
          
          
            
              
                  
                       | 
                    会员评论  |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用户上传,如对你构成侵权请告知网站会马上删除85822111 | 
                   
                 
                  
                 | 
             
           
            
                    
                        
                          |  评论会员 | 
                           绿洲2007  | 
                          时间:2007/7/15 17:01:00 | 
                          
                            支持
                          (0) | 
                         
                        
                          |  很好!发人深省,另人深思!
请问:这篇文章出自谁的手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