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生命的第一天开始,母亲便肩负起对这个新生命生育、养育、教育的责任,而这个重担永无卸下的时候,直到母亲离开人世。母亲听着你坠地的初啼;母亲看着你长第一颗牙齿;母亲牵着你的手摇摇试步。母亲,是慈爱的化身,是每个孩子心灵的守护神。
生育是上天赋予母亲的职守;养育是后天对于母亲的要求。每一个生命,由母亲伴随来到人世,直至长大成为一个能独立生活的个体,这其间,母亲要付出多少关爱和精神?生育固是痛苦的试炼;养育也足以呕心泣血,而教育的职责更是艰难。自古以来,绝大多数的母亲都能克尽生育、养育的职守,此种恩情,已非儿女寸草之心可报;而真正表史留名的母亲,则往往是在生育、养育之外,还在教育上有突出的表现者。孟母断线、岳母刺字、欧母画荻,不仅造就了历史上的圣贤豪杰,她们自身也成了千古历历的典范。
除了孟母、岳母、欧母等几位特别有名的母亲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历史记载中,看到许多杰出的母亲,教导子女成为廉洁宽恤、忠孝节义、博学多闻之士,他们贤得的事迹,值得我们借鉴及思考。
吾儿有友如此,吾何患乎?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于儿童的学习和成长,有很大的影响。除了环境的耳濡目染外,相与交游的朋友,也往往对人格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房玄龄少年时曾从文中子王通读书,他的同学皆为一时之秀。有一天,房玄龄带同学回家,他的母亲在屏风后暗地观察,见房玄龄的同学个个举止大方,颇有卿相之气概,就说;“吾儿有友如此,吾何患乎?”房玄龄长大成人后,果然与杜如晦、薛元敬等友人共同辅佐唐太宗,成就贞观太平盛世。朋友间相互的影响实在太重要了,而房玄龄的母亲,正有此慧眼,注意到孩子交往的朋友皆有大器之材。
陶侃的母亲也以贤德闻名,陶家本贫贱,陶侃的母亲每日纺纱织布,国语、史记、列女传等书都详细地记载了这位可敬可爱,连孔子都大为称赞的女子。敬姜的丈夫先逝,敬姜独立抚养文伯。有一天,文伯放学回家,敬姜在旁仔细的观察文伯和他的同学,只见文伯的这些朋友对文伯都毕恭毕敬,为他捧剑正履,就像对待自己的父兄一样,文伯也自以为大人,得意洋洋,敬姜深不以为然,就举周武王、成王、周公之例,责备文伯说:“圣贤人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事业,是因为他们都能结交比自己更好的人为友,接受他们的劝谏,所以能日日有所进步,你如今还年少位卑,你所交往的朋友却都恭敬的来服侍你,你还能有所进步吗?”文伯听后恍然大悟,从此择严师贤友,恭敬的随从学习。
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像房玄龄的母亲、陶侃的母亲、敬姜那样,从孩子小时候就注意环境与交友的重要性,进而从旁引导,相信能使孩子有更健全的发展。
一条鱼,百镒黄金
为人父母者之抚养子妇长大成人,并非为求得口腹之养;为人子女者,若得一食,拿来孝养父母,不算是非曲直不孝,但孝有比口体之养更重要的。晋朝皇甫谧的故事可以对我们有所启发。
皇甫谧少年时候游荡无度,年至二十仍不肯好好向学。曾经有一次,他不在哪儿得来一些瓜果,就拿回去时奉给母亲,母亲任氏告诉他道:“孝经里曾说,每天以三牲来供养父母,也不算是孝。你今年已二十,也不好好受教,也不求学入道,拿些瓜果,就算孝吗?”皇甫谧大悟,折节向学,成为一位大学问家。
皇甫谧的母亲不以口体这养为孝,而陶侃的母亲也曾对陶侃有类似的告诫。陶侃年轻时曾为浔阳县吏,浔阳即今江西九江,为鱼米之乡,尤以所产江鱼肥美而闻名。陶侃当时就是县里管鱼梁的小官吏,他曾经拿了条肥美的鱼去孝敬母亲,陶母将鱼退回,并责备陶侃:“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唯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一条鱼,固是小事,若因此而失廉洁,可就失事体大了。在晋朝文人率以风流相矜的习气中,陶侃独能勤谨惕励,特立独行,实在难得。他每日搬砖头,锻炼身体,以待有机会为国效劳;他要属下珍惜光阴,不可逸游荒醉,有属下游戏忘事,陶侃将他们的酒器、赌具全部丢入江中;若有人送礼给陶侃,他总是问明物之来处,若是自己辛劳所得,就很高兴的收下,并以其他礼物回赠,若是得之非礼,他就责骂一顿,把礼物退回。陶侃的这些小故事一直传为美谈,大概他年轻时所受的母亲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一条鱼,也能给我们许多启示。
战国时代齐国宰相田稷子也有一位廉能的母亲,田稷子当时是齐宣王的宰相,他收了属下所送的黄金而镒,拿去送给母亲。他的母亲觉得很奇怪,问道:“当了三年的宰相,俸禄从来没这么多,你从哪儿得来这些钱呢?”田稷子据实以告,田母即晓之大义,指责他道:“世人应修身洁行,不为苟得,不行诈伪,非理之利不入于家。现在国家给你厚禄,人应当尽力竭能,忠信不欺,没想到你却为人臣而不忠,这些不义之财我不要,你这种不孝之人也不是我的儿子。”田稷听罢,非常羞愧,把金子拿去归还,并向齐宣王请罪。宣王因他知错能改而赦免他的罪,也大赏田母之义气。
严于律已 宽恤待人
历史上许多母亲,都以严厉教诲而留名,史家往往以“严母”、“贤母”评之。或许我们要问:为什么没有因“慈爱”而留名的母亲呢?也许是因为天下绝大多数母亲都亲爱自己的孩子,书不尽书,倒是严格教导子妇的母亲们显得特别了。然而,如果身为母亲的人只是一味的严峻,似乎又冷峻了些。最可贵的莫过于母亲严于律已却又教导子女宽恤待人,这些母亲特别让我们敬重。
宁代大儒程颐、程颢的母亲,就是个闻名的严母,孩子有了小过错,必加责备;大过错则和丈夫商量,一定要求子女改过。她认为有些人家的孩子不肖,都是由于母亲帮着隐瞒过错,不让父亲知道,也无由改正。虽然母亲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但对家中的仆俾却很仁厚,总是宽恕他们的过错,从不笞打;儿女若对仆俾稍有叱骂,程母必定戒之:“贵贱难殊,人则一也。”程氏兄弟努力向学,礼敬待人,成为宋代大儒,实得程母的教诲。
战国时楚国大将子发的母亲教导子发为将之道,就是要和士卒同甘苦,推已及人。当时子发正要出兵攻打秦国,粮食缺乏,他一面请示楚王,也派人向母亲问安。母亲问来人士卒的情况,来人答道:“都分发豆子给他们吃了”,又问将军情况,来人道:“将军早晚都吃精米好肉”。子发攻破秦国回来,拜见母亲,他的母亲闭门不见,派人责备子发道:“难道你没听说越王勾践伐吴的故事吗?当时有客人送美酒,越王派人把酒倒到江水的上流,使士兵喝流下的水,虽然这样做,江水并不能有什么特别的美味,但士卒却深受感动,勇敢杀敌,以一当五。又有人送来一袋面饼,越王又赐给军士,大家分而食之,虽然每人只能吃到一点点,但大家奋力迎敌,以一当十。现在你身为大将,士卒们只吃豆子过活,你却早晚精米好肉,你使从入于死地而自己却躲在后头享乐,虽然打胜仗,恐怕也不是凭具本事,我不认为你为我的孩子,人也不要入我家门。”子发听罢,拜谢其母,然后才得进家北京时间。子发的母亲刻责儿子,不事姑息,后人称诵她“贤哉母矣”。
母性的天生意厚也能影响子女,使他们宽恤待人。汉代的严延年,有位仁慈的母亲,但他的一意孤行,终免不了弃市的结局。汉书酷吏传中记载了这位贤明的母亲,严延年当河南太守,用刑刻急,他曾将属县里的囚犯全部集于郡府,一起斩杀,流血数里,当时河南人称他为“屠伯”。有一年,严延年的母亲从故乡来,到了洛阳,正好扑看到处决囚犯,严母大惊,便宿于都亭,不肯入府。严延年来都亭来拜见母亲,严母闭门不见。延年摘下帽子磕头,他的母亲才接见他,并痛加责备道:“你当郡守,没听说你仁爱教化、安顿百姓,反而利用刑罚多杀百姓,以建立威信,这那能为民父母呢?”延年服罪顿首,亲自为母亲驾车。严母在行完腊祭之后,告诉延年道:“天道神明,不可多杀人,多杀人者,也当死命。没想到我年纪大了还要看着自己壮年的孩子被刑戮。现在我要回故乡了,我将扫除墓地,等待你丧至。”其后一年多,延年终因十大罪状而遭弃市。严母贤智,管教子女有方,除延年外,其他四个孩子都很多成就,唯独延年不能宽恤爱民,这必定令严母极为痛心。
求生与取义的冲突
天下的母亲,无不希望子女长命健康,但在寿考与仁义得兼的时候,能大义凛然,勉励子女“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母亲,就传为青史佳话,受人尊敬了,后汉范滂的母亲在范滂就义前的表现最令人感动。
汉代末年,外戚宦官争权,天下大乱。当时朝廷中气节之士勇于指斥,知识份子亦起而抗争。灵帝时大捕党人,正人君子一网打尽,史称“党锢之祸”。范滂为人清节,嫉恶如仇,也在这次党狱中被捕,临刑之前,范滂的母亲去和他决别,范滂告诉母亲说:“弟弟很孝道,也足够供养你的生活,我就随父亲赴黄泉去了,只希望母亲能够舍下母子深情,不要太过悲伤。”范母说:“你能和李膺、杜密等清正之人齐名,死了有什么遗憾?你有了正直之名,怎么能兼得长寿?”范滂受教,再拜而辞,从容就义,时年三十三。是的,人生必有所取舍,舍生而取义者,永远受人尊重,其形体虽死而精神长存。
范滂的故事在九百年后深深感动了苏东坡,苏东坡的母亲在读了范滂传后慨然叹息,苏东坡问母亲道:“如果我愿以范滂为榜样,你答应吗?”苏母回答道:“你能作范滂,难道我不能作为范滂的母亲吗?”的确,你能当忠臣,我当忠臣之母,又有何遗憾呢?苏东坡在他以后的政治生活中,一直是遇不平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几次被捕下狱,贬官流离,都不改其直率以谏的本色。苏东坡是取到范滂的精神感召,而苏母之气度直追范母,相信也给了苏东坡极大的勇气。苏东坡之后九百年的今天,我们再读范滂、苏轼的故事,仍然心向往之,对范母苏母的勇气,也就更加敬佩了。
宋代刘安世的母亲也以贤德闻名,当刘安世被任命为谏官的时候,他极为不安,因为谏官责任重大,且常会得罪人,遭到祸患。刘安世就告诉母亲说:“当今的皇上以孝治天下,如果我以母亲年老的理由请辞,大概可以不必去当谏官。”他的母亲大不以为然道:“谏官能随时劝谏天子,你的父亲一生想当谏官而不得,你现在任此官,见不对就应极力谏诤,这也是报效国家,若因正直而得罪遭到流放,不论远近,我都会随你去。”刘安世于是受任谏官,在朝廷上忠言直谏,毫不畏惧,别人称他为“殿上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