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没有人不想在有生之年让生命更有意义。有人认为做有意义的事情会使生命更有意义,也有人认为博取功名会使生命更有意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个命题也同样困惑了我很久,人的一生究竟怎样度过才更有意义呢?当我们到了耄耋之年,回首来时径,苍苍横翠微,如何解读生命而不蹉跎一生呢?我相信这是每个人最终都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今天,在我即将确立新的人生坐标之前,我不得不又一次面对同样的命题。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位年轻人想给一位智者出个难题,于是他手里攥了一只小雏鸟去问老人这只雏鸟的生死。他认为老人不可能给出正确答案,因为雏鸟的生死完全掌握在他的手里。而老人睿智的回答大大出乎他的意料,老人说:生命在你自己手里。
生命在你自己手里!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生命真正的意义所在。我们虽然无法选择生身父母,无法选择何时来到这个世界,更无法预料何时离开这个人间,但我们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如何使自己有限的生命更有意义。也就是说,虽然我们无法掌握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完全可以掌握生命的宽度。
世上熙熙皆为利来,世上嚷嚷皆为利往,名与利两条大船始终行驶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如何面对名利的诱惑,“齐以静心”,不利令智昏,不舍本逐末,还原生命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养心,静下心来听见生命最本初的愿望。所谓“养心”,就是道家所倡导的:“道法自然,天地任逍遥”。尊重一切自然规律,让各种生命自然蓬勃,就可以实现天地和谐,而我们自己则“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面对各种名利的诱惑,淡然处之就可以使生命迸发出蓬勃的活力和动力,从而增加生命的原动力去最大限度地拓展生命的宽度。这种历练的过程会使我们获得辽阔的心境和态度,让自己与天地之间有更多的默契,而获得更广的力量。
当一个人的内心,把生命当作一次穿越的时候,那么死亡在他的心中已经变成生的延续而被超越了。生与死仅仅是生命的两种外在表现形式而已。“不悦生,不俱死”,这就是善待生命的大智慧。有了这种大智慧,才能对自己的生命做出唯一的选择和解读,无人可以代替。
从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来看,面对生命的长河,儒家和道家虽然各有主张,但在对待生死的态度上却殊途同归于一点。儒家主张在生命有限的时光里建功立业,不惜成为“烈士”,而道家主张在流光中旷达顺应,乐生而成为“高士”。这样的两种结果都是有意义的生命,仅仅是以自然的眼光和以人的眼光来评判。
豁达、通达、旷达的人生,生命一定会更有意义。生命只是一段流光,流光给予我们每个人是非常有限的,不要去跟有限的时光计较一种达不到的目的。尽量拓展生命的宽度,提高生命的质量,升华生命的意义。返璞归真,用一颗天真的心去面对世界,让我们的生命回到赤子的烂漫状态,开放胸怀,齐心静养,破名破利,直至达到浑然天成。这也正符合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准则,是新时代对“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新的注解。当我们使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浑然天成之境中,与大道自然合乎一体,实现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后,就会完成生命的终极意义,达到生命至真至纯的欢乐!
这就是我对生命意义本质上的认知和理解。
二00八年十月二十四日于尼日利亚卡拉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