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思绪,一缕莫名悠然遣返,在夕阳西下的郊野曲径,凝目天远,往事,随着升浮变换着的云团,一点,一片,时聚时散着。
最是江南花好,月圆处,栏杆斜倚。细读了这里的一片帖子,流水,小桥,人家。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层林浸染,绿水积黛,月下清溪的吴越,风花雪月的秦淮。
人生何处,乡关何处?徐霞客做游记,以此说明山川之俊美,幅员之阔绰。穷三江水溉鱼米之丰,罗五岳雄标雪原之伟。如今思想起来,由衷的钦佩,古人能在人畜并力的情形下,远徙万里,耗数年工夫,才得步履南北,指点东西,此一番毅力,非今人可效法。
还在少小时候,天真烂漫着童趣。家境的困顿,让父辈失去了本该挺拔的腰身,眉间深刻的“川”字,支撑起额头处,蜿蜒曲伸着的皱纹。远远看去,好象是坐落在山脚的一间小亭子,在亭子平顶上面,寄生着一蓬衰草,枯干而且灰渍。我和我的兄弟们,在这样的一间亭子里,度过了幼年,度过了童年,步入了少年,走向成年。
是怎样的心态,让我的父辈,孺子牛般的自甘做山脚下的亭子呢?也许,这就是现在人们所极力推崇的责任。
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只是道出了闲山静水的偶遇,并没有让世人去消隐林泉。即便是陶公在偶然发现中略有感慨,也是他心中的期许和向往而已。试想,陶公发现并身历了世外桃源,为什么还要走出世人钦羡的神仙之地呢?
老子说;人与世苟成无为,丈夫志在功成,名就,身退。纵观历史长河,每逢乱世,能够拨乱反正者,必为道家人物。春秋范蠡,汉时张良萧何,三国诸葛,朱明刘基。等等诸君,皆为一代圣贤,都可主沉浮于一时,而且,也能高瞻远瞩,知前世料未往。他们之所以生成际会,基点,应是一种敢于担当的责任。
避世归隐,梦寻世外桃源,此只心境皈依。人生苦短,唯有于苦短中重给予,才是心志正途。马志远不只写出了小桥流水人家,也道出了西风古道瘦马。马因何而瘦?是因古道崎岖,西风凛冽。这也许就是人生。
归去来兮,峰成壁立,有松声渐远,隐在涛西。武穆三十成功名,行八千里,云月追人急。未到桃源心不死,徒劳红绡帐底。轻易牵手渡口,问津仙人何居?回头百年身经事,笑对子孙,身心在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