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对婺源的期待,来到了久违的婺源。尽管早就听说婺源这么个地方,到了最近才知道婺源这两个字是怎么写的,从看过江岭之后,再听到婺源的信息,都是无尽的赞美。当目睹中国最美的乡村,无敌古朴的村落,在婺源超有感觉这类字眼一个一个挤进思维的时候,我知道我再也忘不了它对我的诱惑了!
4月4日我们从黄山屯溪出发到婺源。坐车沿着山谷和乡村穿行,路旁景色很美,小山层峦叠嶂,良田美池茂林修竹,河水清澈见底。路上的风光都已经这么美了,那目的地的风光得有多么好啊,最美的乡村得美成什么样呢?后来才知道,其实从黄山到婺源县经过的路线就是整个徽州的文化地带,而最美的婺源,其实也就是徽派文化的分支了。
去婺源旅游,普通游客进入景区需留下指纹以验明正身。这安检工作让我觉得有点太夸张。
行程的第一站是位于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县境内的晓起村 ,车到晓起村口,我们下了车,依次踏上一段小台阶,穿过一个象征性的、疑似布景道具似的小小木门,便算进入了村寨。村头有一块不大的空地,卖纪念品的小摊贩分列在进村的小路两旁,似乎在夹道欢迎我们的到来。这里的村民在卖一种青青的点心,叫清明果,我也买了一个尝尝,其实就是糯米做的。村头有一条小河在静静地流淌,我们走过河上的小桥便来到村里。这里的村子和北方似乎不太一样,房屋大多为明清建筑,村中小巷夹持在白墙黑瓦之间,青石板路曲曲折折、狭窄回环,恰似迷宫一般。保留完好、风格各异的古建筑。晓起是清代两淮盐务使江人镜故里,村里保留有很多风格各异的古建筑。其中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官宅气派堂皇,前后天井,厅堂宽敞深进,大门口三级高阶和门楼精美的砖雕图案,炫耀着主人高贵的身份。我们穿行在石板巷中,各种旗幡招牌映入眼中,沿街的民居大都临街开店,店内经营者具有当地特色的樟木器具,还有干脆就把樟树干拿来锯成薄薄的木片来卖,整个村子弥漫着薰人的樟木味。我也买了几把香樟木的梳子准备做为礼物送给朋友。在村子后山坡上,有一棵古老高大的樟树,据说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如今也是晓起村的镇村之宝。大家纷纷在大树下拍照留念,只是那树太高大了,近距离无法拍到它的雄姿。



第二站我们去了江岭。未到江岭,很难表达出对油菜花艳丽的狂喜,虽然我生长在四川,对油菜花很熟悉,但看到满山的油菜花还是不能掩饰心中的喜悦。在婺源各个景点中,江岭估计是最值得去的地方,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呈梯田状,从山顶一直铺到山村中。站在制高点,俯视一望无际的油菜花与其中点絮的村庄,心情是很特别的,只有亲身去体会。当春风召唤,油菜花把山野染得金黄时,江岭就迎来了它最灿烂的时节,油菜花先把山间小盆地上的陌阡绿野变成金绿色。一场春雨过后,金绿变成嫩黄。嫩黄色很快加深,色彩却变得愈加明亮。这种照眼的金黄色迅速沿着层层梯田,从山谷向山顶流动,于是,在不经意间,似乎一夜醒来,漫山遍野都成了金黄色的海洋。在这金黄色的画卷上,点缀着几个粉墙黛瓦的村落,村里桃花红、梨花白。游人所到之处,满眼是粉白,淡红,金绿、鹅黄、嫩绿、深绿,花开草长,众莺乱飞,空谷烟雨,让人心醉……古树梯田,粉墙黛瓦,村庄散落在花田里,三两草垛掩映在黄花绿树之间,阵阵花香飘来,不由得你不惊叹:好壮观!实在是天上人间!中国最美丽的乡村果真名不虚传!!可惜时间太短了,匆匆忙忙的离开江岭去了第三站婺源的江湾。
在剪票口是一座仿古的建筑,典型的粉墙黛瓦的徽州民居鳞次栉比,可惜有了售票和剪票的设置,就有点煞风景了。在通过荷塘的亭廊上,水中漂着几片荷叶,几条小红鱼悠然的穿梭其中,非常的可爱,摇着尾巴好象是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过了荷塘的小亭,向左拐了下,就是萧江宗祠了,可爱的导游潘小姐用她那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萧江宗祠的历史。萧江宗祠,又叫永思祠,曾被誉为江南七十座著名宗祠中“最好的一座宗祠”,为婺源古代四大古建之首。始建于明朝,后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的战火。在建国后重建了,可惜文化大革命期间又给破坏了,看来萧江宗祠还有一部曲折的历史。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二00三年第三次重建的,建筑宏大,雕刻精美。据导游讲所用的木料和砖瓦都是特制的,费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所有的墙梁都是木头做的,看着是真的不错,开始我以为是都是香木做的,后来才知道不是香木,因为它没有香味。
没几步就是江伟人题词“江湾”的石坊了,听说石坊采用的是泰山石,看着还是很精美古朴的。青石板路也是婺源乡村的一绝,年代久远的石板路发出醉人的光泽,石上有着深深的道道刻痕,石高不超过十公分,这样走夜路或老人走路也不会觉得累。沿途又有一座座廊亭供路人休息,显出古人的爱心。踏着轻快的脚步进入了古宅,几幢老房子雕刻精美,布局精细,同徽州古民居相似,但村落的规模不是太大。每户都是很高墙楼,院子里放着几口大缸,天空的倒影铺在缸面,好象天井一样,听说有防火的作用,当然封建封闭的思想在隐约在其中。阳光和雨水洒入大缸中,有“肥水不流外人家”的说法,院子是一个寂静的小天地,抬头看着一小块天空,也许会让人无语沉思。
导游还特别的给我们带到一座古宅的门楼前,门好象是一个“商”,可见古代徽商之名头甚响。有座古宅做了个很有意思的门,叫“官不到”,可见宅的主人是有说不出的无奈。我们还看到了个磨角的墙,听导游讲是宅主为了方便行人特意把墙角磨掉的,古老的文化又一次教育了我们。
离开江湾我们又去了婺源的江口村,江口村的主要景色是离村口不远的俞氏宗祠。俞氏宗祠很有气势,门廊飞檐的木雕特别精美,值得一看。从俞氏宗祠出来,我们沿河边走入江口村。村中小巷的面貌都大同小异,虽然是下午了,光线稍暗,但也更易拍出青石小巷幽深的感觉,我拍了不少照片。
在婺源的最后一站是李坑,我们路过村口的一座古拱桥、栈亭(听说是以前一个大户人家修建),来到村前溪头。溪中排满了竹筏,窄窄的溪流,挤满了几十张一样的竹筏,坐一个竹筏需要20元可惜人太多,没有享受到人在画中游得感觉。进入小巷,穿梭于徽州自成一派的建筑群落中,随风飞来的气息彰显了婺源的文化底蕴。白墙青瓦顶,楼阁天井深,独特的环境孕育的是世世代代的达官显族,徽派建筑的特异风格带出了我对先人们智慧的叹服,简洁朴实而不失华丽的房型恰倒好处的将各个生活单元划分开来,木梁雕花、青瓦层叠无不显示徽州人对生活追求的完美。
漫步在深邃的小巷石板路上,感受到民风依旧古朴,整个村落依然保持比较原始,洗衣服、洗菜等都是在一条河里(我看到一饭馆的妇女在那里洗韭菜)。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长长的竹筏漫游其中,青石板道纵横交错,石、木、砖各种溪桥沟通两岸,不禁使人联想古人在此生活的情趣。两岸建筑飞檐画栋,透露古朴幽情。大红灯笼高挂屋檐,两岸应对相映成趣。
据资料介绍,李坑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建村于北宋年间(公元1010年),距婺源县城12公里。李坑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自宋至清,仕官富贾达百人,村里的文人留下传世著作达29部,南宋年间出了一位武状元,名叫李知诚。
李坑是一个小桥流水人家的村庄,但我感觉它没有江南水乡的那种恬静,看着那白墙灰瓦让人感觉的是一种沧桑,哈哈~~~瞎说的哈!
在婺源,处处能见飞檐翘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绿水,或依山,隐现于古树青林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粉墙黛瓦的朴素、青山碧水的清纯、田园风光的恬然,以及古村驿道的古朴,如诗如画,让我们钟爱有加。
水墨婺源,让我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