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处得好了叫作相知。按古人说法,相知大体分为三种类型: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
知己之“恩德相结”似乎稍难理解。从字面上看,当指一方有恩德于另一方。只是这“恩德”的给予不是出于同情,当是出于对另一方才学的喜爱或者是人品的敬重。古来有许多这样的故事:某个落魄书生人皆不以为然,忽遇某一显贵,因其慧眼识才,多加救拔,而终有所成。对于书生而言,这显贵便为其知己。由此看来,知己一般不是用于平等的双方,而是地位名气存有落差的两个人。
按笔者理解,可称知己大体有三种情况:一种为“英雄相惜”型,有曹操识刘备为英雄于未显之时可为典例;另一种为“美人识英雄”型,有民国名妓“小风仙”委身蔡锷将军为典例。这个也叫“红颜知己”,古来多与青楼有关。第三种为“志同道合型”,这个例子就多了。比如普通人等,虽则名位不彰,但只要或敬其为人,或怜其才学,而诚心相交有所帮助,亦可称为知己。今人所称知己大多属这种情况。有意思的是,从第一种情况还可以知道:即使是各为其主的敌对双方也可成为知己,所谓“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是也。
知心比较好理解。“腹心相照”,其实与肝胆相照并无太大区别。一言以蔽之:可以互相说出心里话。用句通俗话说,“两个人好得恨不能穿一条裤子,无话不谈”,即为知心。知心既可用于上下双方,也可——甚至更多用于平等双方。同为显贵,或同为草芥,是可以照样做知心朋友的。
知音就更好理解了。古人所说“声气相求”,依我看,就是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并且一方能对另一方的曲意表达“心有灵犀一点通”,于众人浑浑之中洞察其真意所指。大家耳熟能详的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即为知音之千古绝唱。一般情况下,知音总是用在文学艺术方面,不大在意彼此间的道德水准或者是才华高低。只要一方对另一方的某个艺术作品有着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即可引为知音。然而,在相知的三种类型当中,这一个却是最难求的了。除了有文人相轻,轻易不肯说别人半个好字的心理之外,大概因为要成为别人的知音,总要在某个方面有精深的研究,斯亦难矣。要不,怎么多少年来关于知音难觅的感叹不绝于耳呢。
初看知心、知己、知音似无差别,其实还是有所不同。知己强调的是因“知道”、“了解”对方的才德而相敬相怜,恩德授受,但未必做到无话不说。比如,曹操之于刘备,操“知”刘备为英雄,于刘备位低之时,多有照顾,且不肯撰加杀害,可谓备之知己。但刘备却并未对操敞开心胸,操也未见得对备一直真心。以后两人干脆成了死对头,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即使不是敌对双方,由于地位上的差异,接受恩德的一方常常心怀受宠若惊的感觉,在直抒胸臆方面也总是有所阻滞。——所以说未必知心。而知心则不然,强调的是朋友之间沟通交流的无忌,有什么心腹之事总能坦诚以告。但是,知心却未必知己——也许双方并不知道彼此的才学倒底怎样。而知音,则更多强调的是兴趣爱好的一致,与才学、道德的关系更无紧要了。
如果从感情深浅角度看,似乎是知己大于知心,而知心又大于知音。之所以把知己放到最高层次,乃是因为凡引为知己者,不仅敬重你,欣赏你,而且还救护你,帮助你——尽管有时两人并不志同道合,甚至互为敌对。岂非难得?
细细品来,古人关于相知三味的划分,实为精妙。不同情况而用不同的相知用语,内涵大矣。今之人似乎不太注意三者的异同,往往用或知己或知心或知音一概称之,盖因许多情况下三者并非孤立出现,而是交互在一起故耳。虽然无可挑剔,总觉味道差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