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朱安离我们并不远,她就生活在那个女人裹小脚的年代,就是现在我们有时还会不期而遇的点着小脚的奶奶,她们那对脚已经不能称做脚了--支点,就是一支点,可以撬起地球的支点。。。。。。
朱安在她所处的那个社会形态里实在是太平凡了,既无花容月貌,也无显赫家族和身世,一个守旧的、庸常的女人。朱安一生孤苦,她就是鲁迅后院井底的蜗牛,她从嫁给鲁迅那天起就用她那一对近乎残废的小脚,从深深的井底一点一点往上爬,这是她同自己命运抗争的唯一见证。然而,她到死都不明白,是谁造就了她悲苦的一生。她所有的怨叹也只是对自己的婚姻,即便是她这么一个庸常的女人。对爱对家亦有着强烈的渴望。然而她直到死后,也没能实现她唯一的愿望“灵柩回南,葬在大先生之旁。”没能和鲁迅先生成就夫妻之实。
读朱安是沉闷、是压抑、是禁锢。你无法不流泪;也不可能无动于衷。
掩卷沉思,不禁要问:朱安这么一个平凡的女人,她作为一个生命存在的全部价值和意义何在?
嗟叹之余,心中逐渐有了欣慰,正是有了朱安,鲁迅深味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对灵魂的禁锢。刺激他大声‘呐喊’敢干亮剑,他苏醒了4万万同胞的心灵--于是旧的体制解体。朱安完成了上天付于她的使命,成为她那个时代的符号。
感谢朱安,让我可以不是朱安。